单位 米: 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

米(法語:mètre,台湾稱為公尺),舊譯「邁當」、「米達」、「米突」,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长度单位,符号为m。

单位制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
物理量名称长度
符号m 
單位換算
1 m相当于
   美国常用单位   ≈ 3.2808 ft
       ≈ 39.370 in
正式定義
機構國際度量衡委員會
制訂日期2018年國際度量衡大會
生效日期2019年5月20日
「公尺」的各地常用名稱
中国大陸米、公尺
臺灣公尺、米
港澳米、公尺
日本メートル

1米的长度最初定义为通过巴黎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其后随着人们对度量衡学的认识加深,米的长度的定义几经修改。从1983年至2019年,米的长度已经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于内行进的距离”,在2019年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重新定义以后,被改写为包括以铯频率ΔνCs来表示的秒的定义。

拼寫

國際度量衡局使用的英文拼寫是「metre」。大部分英語國家均使用「metre」,但美國菲律賓則採用「meter」。其他日耳曼語族,包括德語荷蘭語北日耳曼语支也使用「Meter」。

此外,各地的英語中「-meter」均表示計量工具,而從不會寫成「-metre」,例如電流計(ammeter)及車速錶(speedometer)。這都是源於希臘語中的長度單位。

历史

提出及命名

单位 米: 拼寫, 历史, 長度單位 
法国敦刻尔克钟楼,为米标准所测子午线弧的北端
单位 米: 拼寫, 历史, 長度單位 
巴塞罗那蒙特惠奇堡,为米标准所测子午线弧的南端

1668年,英国哲学家和教士约翰·威尔金斯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需要一个十进制的标准的长度单位系统。1675年,意大利科学家提托·李維歐·布拉提尼英语Tito Livio Burattini在他的著作Misura Universale使用了 metro cattolico这个词 (意思是普遍的米」),这个词是从希腊语 μέτρον καθολικόνmétron katholikón)衍生而来的,意思是「一种通用测量单位」。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后,国民公会命令法国科学院组织一个委员会来标准的度量衡制度。委员会提议了一套新的十进制的度量衡制度,并建议以通过巴黎的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作为标准单位。他们将这个单位称之为mètre,意即“测量”。法国国民公会在1793年采纳了这套系统。metre出现在英语裡可以追溯到1797年。

子午线的定义

在1668年,威尔金斯建议用钟摆的方法来确定标准长度。另外一种方法建议使用子午线上从地球赤道到北极点的距离的千万分之一来作为标准长度。最后法国科学院在1791年选定了子午线的定义。该院认为要确保基本单位恒定不变,应以自然的物理量为基础。而地球表面的各处的重力轻微的不同,会影响钟摆的测量。 法国科学院指派了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德朗布尔皮埃尔·梅尚领导了一支勘测队,测定了从敦刻尔克钟楼到巴塞罗那蒙特惠奇堡的距离,以确定这段子午线的弧长。这段弧长是巴黎子午线的一部分。这次勘测从1792年持续到1799年。

尽管地球不规则的表面并不是完美的球形,但法国还是在1793年采纳了这次测量的结果来确定标准米的长度。日后人们发现,由于误算了地球的扁率而错算了弧长,第一个存档米原器的长度比子午线定义的米少1/5毫米。但这个长度还是被当作了标准。也因此,最后地球通过极点的周长要比4千万米多一点(40,007,863 m)。

米原器

单位 米: 拼寫, 历史, 長度單位 
1874年制作米原器
单位 米: 拼寫, 历史, 長度單位 
1889年國際度量衡局改良第一代米原器的設計,所製作了的X形合金棒,在1889年-1960年间都是米的标准

当子午线的测量还在进行时,委员会就根据临时结果定制了一系列的金棒。当最后结果出来后,委员会选取了最接近测量计算结果的铂金棒作为米原器(Mètre des Archives),并于1799年6月22日存放在国家档案馆内。

1880年代,处于对精确度的要求,召开了一系列的国际大会来设计新的米标准。1875年的米制公约要求在法国塞夫尔建立一个永久的國際度量衡局。这个新组织将保存新的米原器和国际千克原器,并向各国分发米原器复制品,以及管理米制单位和非米制单位间的转换。该组织在1889年在首届國際度量衡大會召开时用合金(90%的鉑和10%的銥)制造了一个新的米原器,并规定在冰的熔点温度时所测量到的国际米原器上两道刻度之间的距离为「1米」。

科學定義的演变

1960年國際度量衡大會改用86Kr)原子的2P10与5D5能级跃迁辐射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定為標準公尺。 注:上述2P10並不是筆誤,使用大寫P表2P10為光譜支項

最新的米的定義,1983年國際度量衡大會重新制定。因为氪(86Kr)不易取得,所以此次定義时使用了自然中随处可见的光,并且在1970年代光速的测定已非常精确,所以最终定义为“光在真空中行進单位 米: 拼寫, 历史, 長度單位 秒的距離”為「一標準米」,即光在真空中每秒移動約3億米。故此,一旦光速得到更精準的量度,改變的數值會是米而非光速。

長度單位

台灣,「公分」等於厘米,即一百分之一米,而非「」傳統意義的十分之一,原因是借用舊制的排列次序:里>引>丈>尺>寸>分>釐

古制單位
台灣稱呼 公里 公引 公丈 公尺 公寸 公分 公釐/毫米
中國大陸稱呼 千米/公里 百米 十米 分米 厘米/公分 毫米
香港稱呼 公里 - - - 厘米 毫米

米的各级单位

米(m)的SI倍数
分数 倍数
符号 名稱 符号 名稱
10−1 m dm 分米 101 m dam 十米
10−2 m cm 厘米 102 m hm 百米
10−3 m mm 毫米 103 m km 千米
10−6 m µm 微米 106 m Mm 兆米
10−9 m nm 纳米 109 m Gm 吉米
10−12 m pm 皮米 1012 m Tm 太米
10−15 m fm 飛米 1015 m Pm 拍米
10−18 m am 阿米 1018 m Em 艾米
10−21 m zm 仄米 1021 m Zm 泽米
10−24 m ym 幺米 1024 m Ym 尧米
10−27 m rm 柔米 1027 m Rm 容米
10−30 m qm 亏米 1030 m Qm 昆米

和其他单位转换

米单位(換算非SI单位 非SI单位(換算米单位)
1 米 1.0936 1 码 0.9144
1 米 39.370 英寸 1 英寸 0.0254
1 厘米 0.39370 英寸 1 英寸 2.54 厘米
1 毫米 0.039370 英寸 1 英寸 25.4 毫米
1 米 1×1010 1 埃 1×10−10
1 纳米 10 1 埃 100 皮米

参考來源

    腳注

参考书目

參看

Tags:

单位 米 拼寫单位 米 历史单位 米 長度單位单位 米 米的各级单位单位 米 和其他单位转换单位 米 参考來源单位 米 參看单位 米国际单位制长度单位

🔥 Trending searches on Wiki 中文:

性交趙璧渝杨幂池昌旭YOASOBI中国抗日战争周吉佩王淨杀破狼2法国綠洲 (電視劇)鄧為在無神世界裡進行傳教活動徐嬌柳俊烈AKB48周星馳克里斯蒂·布朗2023年4月逝世人物列表王一博越南战争貓頭鷹 (2022年電影)P站Jennie (韓國歌手)新垣結衣曾志偉坂本龍一卿卿日常異形 (電影系列)許凱嚴正嵐胡锦涛苍兰诀赤坂明鏈鋸人鄭敬淏车贞淑医生维基百科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華電信MODMP魔幻力量潘綱大呂捷姜濤2023年亞洲女子排球俱樂部錦標賽文化大革命晨曦公主长征最佳利益柯受良張榮發P. LEAGUE+進擊的巨人波尔布特印度新海誠Seventeen (組合)陳家樂 (藝人)第一信託銀行 (美國)安娜·德哈瑪斯一生一世 (2021年电视剧)对习近平的争议吉高由里子阿道夫·希特勒命案 (電影)Facebook雍正帝乾隆帝竹联帮三十而已2024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周雨彤金正恩進擊的巨人 (動畫)迷城 (電影)去有风的地方新加坡Hanni🡆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