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傷寒(英語:Typhoid Fever)是由傷寒沙門氏菌(英语:Salmonella typhi)(S Typhi)经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全身性急性肠道傳染病;屬於一種肠热病(enteric fever),其他尚有副傷寒。在漢語裡命名的歷史中,先由清末時譯為腸熱症,後受日本影響,音譯為腸窒扶斯,又稱為濕溫傷寒、腸傷寒、傷寒熱。

伤寒
伤寒
傷寒患者的胸部出現玫瑰色斑
症状發燒、腹痛、頭痛、紅疹
常見始發於暴露後6–30天
类型原发性细菌性传染病[*]反向人畜共患病疾病
肇因傷寒沙門氏菌英语Salmonella typhiSalmonella typhi),隨被糞便污染的食物傳播
风险因子消毒不良、衛生不佳
診斷方法細菌培養英语Bacterial culture、DNA 檢測
相似疾病或共病其他感染症
預防傷寒疫苗、洗手
治療抗细菌药
盛行率1250萬(2015年)
死亡數149,000(2015年)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感染科英语Infectious disease (medical specialty)
ICD-111A07
ICD-10A01.001.0
ICD-9-CM002.0
DiseasesDB27829
MedlinePlus001332
eMedicine231135
Orphanet99745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症狀

傷寒症狀可輕可重,通常在暴露病原後6至30天後發病。常會出現逐漸發燒數日的症狀,為長期緩慢的發燒,可達39°至40°C(103°至104°F)。也常出現虛弱、出汗、腹痛便秘、以及頭痛的症狀。偶見腸胃炎、腹瀉、嘔吐症狀,但通常不明顯,但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重的併發症。有些患者會起玫瑰色斑(rose spot)。有些嚴重病例會有意識混亂的現象。若未妥善治療,症狀可能會持續數周至數月。有些人可能會帶有傷寒桿菌,但卻沒有任何症狀,然而這些帶原者仍具有傳播病菌的能力。傷寒及副傷寒皆屬於腸熱病。

病源

傷寒的致病原為傷寒沙門氏菌(S Typhi),俗稱傷寒桿菌,為腸道沙門氏菌的(Salmonella enterica)一種血清型,主要生長於消化道血液中,且人類為其唯一宿主。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均为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ecies)属。伤寒杆菌會随著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透過苍蝇蟑螂等媒介傳染给健康人,傳染力很高,因此本病一般經由攝入受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而傳染。風險因子包含消毒不完全或衛生不良。有開發中國家旅遊史者感染風險亦較高。

診斷

診斷方法包含細菌培養英语bacterial culture或探測血液糞便,及骨髓中的細菌DNA,但細菌培養可能並不容易。偵測骨髓中的病原體為最準確的方法。

由於症狀與許多感染症相當類似,必須嚴謹地鑒別診斷。值得注意的是,傷寒與斑疹傷寒為不同疾病。

預防

傷寒疫苗可減低注射後兩年感染傷寒的機會達30%至70%。注射後七年仍有些許保護力。至疫區旅遊者,建議預防性施打傷寒疫苗,其他避免感染的方法包含給予乾淨的饮用水、做好消毒,以及養成洗手的習慣。未確定是否帶有傷寒桿菌者,不建議為他人烹調。

治療

現代醫學採取的藥物可使用:氨苄西林(ampicillin)、氯黴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劑(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阿奇霉素氟喹諾酮類(fluoroquinolones)如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第三代頭孢菌素抗细菌药。但目前病原體對於上述藥物的抗藥性日益增加,使治療越來越不容易。

病原治疗为关键,患者应避免接触传染源,药物治疗以氟喹诺酮类为首选,如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类药物,如有过敏者可选用氯霉素,但注意其指征与副作用。肠出血者应禁食,大量出血者应输血,併發肠穿孔时宜及早手术治疗。

歷史

因為它跟斑疹傷寒同樣會造成身體出現玫瑰色斑(rose spot),古代醫生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疾病。

病名來源

傷寒這個病名在中國起源很早,但是這與西方醫學所說的 Typhoid Fever 不同,指的是所有外感熱病。

在清朝,西醫將這個病名傳入中國,初期曾經譯為「肚腸熱症」、「小腸熱症」(兩者皆為Enteric fever的意譯)、「泰斐士熱」(Typhoid fever的音譯)等。1908年,博醫會名詞委員會出版《醫學辭匯》,將其譯為「癥症」、「腸熱症」,希望作為官方名稱,但是使用不廣。

腸窒扶斯(腸チフス)則是來自日本的譯名,緒方郁藏於1855年刊行的《療疫新法》最早使用這個譯名來稱呼 Typhoid 這個病名,並取代了傳統的中醫的病名。隨著留日學生的增加,這個病名被帶回中國。

1908年,丁福保將宮本叔、橋本節齋、寺尾國平所著的《新傷寒論》漢譯出版,首次將窒扶斯桿菌與腸窒扶斯這個病名介紹至中國。丁福保認為,腸窒扶斯這個病症造成的發熱證狀,與中醫所謂的傷寒相近。腸窒扶斯之輕症,即中醫所謂「太陽病」;其熱偏於稽留或間歇者則為「少陽病」;若病重持續發熱則為「陽明病」。因此認為它即是中醫所謂的傷寒。這個說法也被當時許多學者所接受。

章太炎認為腸窒扶斯相當於太陽病中的「抵當湯證」,但是傷寒的範圍較大,而腸窒扶斯的範圍較小。何佩瑜也有類似的看法。徐仁甫則提出《傷寒論》的傷寒病即是窒扶斯桿菌侵入太陽經造成。在他們的推動之下,腸窒扶斯慢慢被稱為「傷寒」。

但是這個說法並不是所有人都接受的。1912年,浙江發生傳染病,經浙江紹興醫學會會員調查,認為這是腸窒扶斯,但是它對應的中醫病名應該是濕溫時疫。民國初年的余巖認為腸窒扶斯應該譯為溫邪或濕溫。

1955年丁甘仁的門徒陳純仁出版《傷寒手冊》,整合了前人的說法,認為這個病證,應該稱為濕溫傷寒。根據陳存仁的說法,「傷寒」有三重意義:「第一是所有熱病的集合名詞,泛指一切發熱病;較狹義的可能就是指《傷寒論》中的麻黃湯證,一種是新的,即專指濕溫傷寒症(腸熱證),故糾纏最多。」。

流行病學與著名病例

1907年,廚師瑪莉·馬龍開始爆發的傷寒瑪莉(Typhoid Mary)事件,可說是醫學史上有名的案例,另一位带菌者托尼·拉贝尔英语Tony Labella感染了122人,其中有5人死亡。1914年塞尔维亚因傷寒傳染,半年內夺走15万人的生命。1934年和1937年,西藏先後爆發两次伤寒大流行,死亡數千人。1972年,墨西哥的伤寒大流行,有14000人死亡[來源請求]

2015年,全球新病例數達1250萬人,當中最常見的國家為印度。孩童最容易受到感染。自1940年代起,由於衛生觀念的進步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已開發國家的傷寒發生率逐漸下降。在美國,每年新病例數約為400例,總患病者約 6,000 人。在2015年,傷寒共導致全球 149,000 人死亡,相較於1990年的181,000有下降的趨勢。傷寒若不進行治療,有高達20%的死亡率。若妥善治療,則死亡率可降低至1-4%之間。

参考文献

Tags:

伤寒 症狀伤寒 病源伤寒 診斷伤寒 預防伤寒 治療伤寒 歷史伤寒 病名來源伤寒 流行病學與著名病例伤寒 参考文献伤寒en:Salmonella typhi傳染病日本消化道

🔥 Trending searches on Wiki 中文:

热辣滚烫巴勒斯坦國长城孫中山美国成毅詹森林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张婧仪蒙古国新加坡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Energy (組合)何赛飞淚之女王邊佑錫富都青年沙丘 (2021年電影)&TEAMTWS (團體)伊朗雍正帝延禧攻略孫佳君BOYNEXTDOOR彭丽媛羅天宇人工智能金正蘭大熊猫美国国务卿她和她的她金靖坦克人伊斯兰教長月燼明澳大利亚耶稣尼古拉·約基奇弱美男英雄Class 1張柏芝成吉思汗秦刚朱約信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喬家的兒女蔡秀彬地震列表肌肉魔法使-MASHLE-五四运动欧洲冠军联赛ADOR神隱 (電視劇)安東尼·布林肯唐太宗迈克尔·乔丹老挝台灣積體電路製造此時此刻 (電視劇)西班牙ZEROBASEONE张学友元素周期表迈克尔·杰克逊BIGHIT MUSIC冴羽獠亞足聯U-23亞洲盃趙雅芝意大利Rebel Moon—第1部:火之女王美花美少女万华镜系列王淨重庆市綾波零印度林依晨聲優廣播的幕前幕後IZ*ONE🡆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