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庄社鄉

街、庄、社、鄉,是臺灣清治時期的城鄉聚落單位,也是非正式的最基層行政區劃單位,其上一級為「堡、里、鄉、澚」,再上一級則為「縣、廳」。這些聚落大多屬自然形成,其領導人係依據財富、社會地位及人際關係等因素由地方人士推舉產生,以協助縣級機構施行治理。

街庄社鄉
漢字 街庄社鄉
白話字 Ke-chng-siā-hiuⁿ
臺羅拼音Ke-tsng-siā-hiunn

日治初期,當局決定沿用該制度,並將街庄等層級正式納為官方行政區劃單元。1901年,當局廢縣改置二十廳,雖改用支廳、區作為廳與街、庄、社、鄉的上一級正式行政區劃單位,但堡、里、鄉、澚仍普遍使用於地籍、戶籍、門牌號碼等場合。1920年,當局廢廳、支廳改置州、郡之後,舊有的街、庄、社、鄉全面廢除,改稱「大字」。

當時因應地理位置的差異使用不同的名稱,西部地區一般使用「街」、「庄」(莊),東部地區為主的原住民聚落使用「社」,澎湖地區則使用「鄉」。依據1903年11月出版的《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全臺共有7,285個聚落(街、庄、社、鄉)。清治時期這些街庄社鄉並沒有明確的界線,是為自然村,面積大約都只有今之村里大小甚至更小。

劉銘傳接任臺灣巡撫後,實施「土地清丈」,並於1886年(光緒12年)在臺北、臺南成立「清賦總局」統籌規劃,是臺灣整理地籍之開端。隨著清丈進行,各堡里、街莊之間劃定較為明確的界線,並製作《魚鱗圖冊》。

日治時期全面土地調查,並於1904年完成。當中確立各街庄鄉社的界線,完成臺灣堡圖等地圖。1905年臺灣總督府推動首次人口普查時,為了統計方便,將部分相鄰聚落合併調查,因而減少為2,991個街、庄、社,被合併的街庄社則成為新的大街庄社下的「土名」,僅具地理意義,面積也擴大到約今之數個村里的大小;至1920年街庄改制大字時,這些土名則成為改制後大字下的小字

參見

參考

連結

閱讀

Tags:

街庄社鄉 參見街庄社鄉 參考街庄社鄉 連結街庄社鄉 閱讀街庄社鄉堡里鄉澚臺灣清治時期

🔥 Trending searches on Wiki 中文:

五條悟異塵餘生 (電視劇)魔法科高中的劣等生三上悠亞黃子佼葬送的芙莉蓮角色列表薛定谔猫易烊千玺慈禧太后香港MINJU人工智能沙丘:第二部特技玩家任剑涛FacebookTwitter周受资金高銀令计划卓榮泰乾隆帝李芷婷诸葛亮Sweet HomeOh!三光公寓!尾崎豐英国钱学森蒼鷺與少年NewJeans列夫·托洛茨基邱國正李强 (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网络空间部队崔岷植美国国务卿4月25日香港三级片列表機智醫生生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釘宮理惠2024年湯姆斯盃寶石之國蔡英文罗云熙陳亞蘭愛·回家之開心速遞完全省錢戀愛手冊延禧攻略一带一路刘涛沙特阿拉伯白紙運動中华人民共和国無間道II元素周期表防彈少年團李登輝宁安如梦尹普美臺北捷運胡锦涛二十大离场事件周文健任家萱EPEX毛泽东細川伽羅奢刘少奇妮妃雅陈吉宁五四运动MGM-140 陸軍戰術導彈系統重庆市邱垂正千与千寻赵紫阳張書偉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