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 東亞長度單位

尺是東亞傳統長度單位,即十寸,寸最初是以成人的寸口位置作為度量。起源於中國殷代,之後各代制度不一,傳到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地後,在各地又各自有所變化。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漢尺=約23.1cm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汉代曲尺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伏羲手持的矩(曲尺)

现今出土的西汉实物尺中,有长度为23.1厘米的铜尺和23.2厘米的错金铁尺。

zhǐ約為成年女子手掌的長度,約為八寸。〔中妇人手长八寸谓之咫,周尺也。——《说文》〕 。

「咫尺」在文學常用來比喻很近的距離。

演變

中國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武氏祠伏羲持矩图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夏商周尺
尺: 演變, 衍生意涵, 注釋 
明代尺

周尺是周朝的天下正尺,也为历代王朝所遵循。周尺约为漢尺八寸。尺、寸、尋、丈是度量的基本单位。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九寸则为黄钟之长。推出黄钟之笛管长九寸。两倍黄钟也就是尺八。汉代以后,尺的长度越来越长。刘歆的累黍為尺法被采为定说。北魏时,拇指与中指一叉相距为一尺。自南北朝起,天文尺与常用尺自成系统。唐代法典《唐六典》沿用汉制,规定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一尺二寸为大尺,用于音律、中药、冠冕的度量。宋初沿唐制,以太府寺为度量衡器的制作机构和行政管理机构,其颁发的尺子即称“太府寺布帛尺”,由于征收布帛之事为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管,故称“三司布帛尺”。宋代,累黍為尺法遭到怀疑。据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律学新说》记载,明代常用尺分营造尺、裁衣尺和量地尺三种。《律吕精义》说营造尺与大明宝钞墨边外齐,裁衣尺与其纸边外齐。明营造尺与宋三司布帛尺相近,凡田亩、布帛、营造,往往用此尺。曲尺也就是矩形尺,类似现在的直角尺。多用于建筑营造,矩就是木工用的曲尺。至于朝廷裁制官服所用尺度,因与礼制有关,不能随意更动,所以基本采用小尺。大尺一尺是小尺(亦称黍尺)的一尺二寸。明代尺的标准尺度,营造尺为32厘米,量地尺为32.6厘米,裁衣尺为34厘米。

雙手張開之間的長度稱為一尋,明張自烈《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為一仞,中人之身,長八尺, 兩臂尋之,亦八尺」故有身長八尺、六尺之孤、昂藏七尺、丈夫之說,而倍尋曰「常」,「尋常」之長度,故丈量身高等用的是小尺(律尺),而非營造用的魯班尺、大尺,而矮胖宋江的六尺身高以明小尺(约1尺=26.7厘米)计仅过160厘米,不滿五尺的武大郎就更矮了,再比如呂布與赤兔馬都一丈高,關羽九尺二寸,都不可能以30公分作一尺計算。

在19世纪,尺的长度在30厘米到37厘米不等。根据1864年英国的一份报告,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营造尺的长度为12.71英寸(32.3 厘米),量地尺的长度为12.058英寸(30.63厘米),而通常用于测量距离尺的长度是12.17 英寸(约30.9厘米)。但在广州,用于本地贸易的尺的长度则在14.625到14.81英寸(37.15到 37.62厘米)不等,用于中英贸易的尺的长度则为14.1英寸(约36厘米)。

历代尺寸与今日公制转换

古代以曲尺六寸六分五厘弱为周尺一尺,以周尺一尺二寸为古尺一尺。

  • 商湯的尺:約32厘米(依照樂律全書,明朝營造尺為32厘米等於商湯尺)
  • 夏禹的尺:約25.6厘米(商湯尺去2寸為夏禹尺)
  • 代的尺:約20.48厘米(夏禹尺去2寸為周尺)
  • 代的尺:約23.09厘米(吳:約24厘米)
  • 代的大尺:約29.4厘米
  • 隋代的小尺:約24.6厘米
  • 代的大尺:約29.4厘米
  • 唐代的小尺:約24.6厘米
  • 代量地尺:約32.6厘米
  • 明代裁衣尺:約34厘米
  • 明代、代的营造尺:約32厘米
  • 近现代
    • 1915年权度法:1营造尺 = 0.32米
    • 中國大陸市尺:1市尺 = 1/3米 ≒ 33.33厘米
    • 香港、澳门:1尺 = 0.371475 米 = 1 7/32英尺(此單位香港已幾乎無人使用,而只會用英尺,一般提及尺會被自動默認為英尺)
    • 臺灣尺:1台尺 = 10/33 米 ≒ 30.3厘米(此标准来自于日本曲尺)

日本

古代日本丈量身高用的尺應與中國差不多。比如上杉謙信高六尺,常有人以正倉院保留的唐尺約30公分,認為他高180公分,而正倉院保存的古物唐尺八最長就43.7公分程度,換算一尺為24公分左右(或以十個銅製錢直徑為一尺,各代制錢不同,比如永樂錢2.5~2.55cm,寬永通寶2.2~2.4cm可以反映當代尺寸差異),後世依其鎧甲等估算只有156公分的身高,八代將軍德川吉宗史載六尺高,而大樹寺歷代將軍的等身大牌位,吉宗的牌位是155.5cm,其餘牌位和考古出的遺骨是相符的。造成誤差的主要原因是明治時期把一尋定義為六尺。

  • 大宝律令的大尺:約35.6厘米,由高麗尺轉變而來,主要用於土地的計量等。
  • 大宝律令的小尺:約29.6厘米(小尺一尺二寸 = 大尺一尺),由唐尺轉變而來,在平安時代以後開始普及。
  • 又四郎尺、鉄尺:約30.258厘米,在永正年間,由京都木匠日语指物又四郎所制定,主要由木匠使用。
  • 享保尺、竹尺:約30.363厘米。
  • 折衷尺:約30.304厘米,由伊能忠敬將又四郎尺與享保尺的長度平均後所制定。根據明治度量衡取締條例,其成為曲尺的根據。
  • 鯨尺:約37.88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五分),明治度量衡法將其定為25/66米。在江户时代用于裁衣的和裁尺法,主要用于吳服的製作。明治度量衡法规定尺、衡、贯为量度基本后,鯨尺规定为布帛限用,为曲尺一尺二寸五分。1958年尺贯法废止后,丧失法定地位。
  • 吳服尺:約36.4厘米(曲尺一尺二寸),主要用于吳服。為鯨尺的一種。
  • 曲尺(明治度量衡法):約30.3厘米(定為10/33米)。在勘察了又四郎尺、享保尺、折衷尺等後於明治時期所制定,本为营造尺。日本現在通常所說的「尺」多指曲尺。
  • 現代: 1尺 = (10/33) 米≒ 0.303030米

衍生意涵

電影業

拍攝電影時使用的35mm膠卷,每一英尺的長度相當於16格的畫面,在過去電影主要採一秒16格畫面的時代,一英尺的膠卷長度正好等於一秒鐘畫面的內容(相比之下,今日的電影業已改採用每秒24格或甚至更高格數的更新率)。因此一般商業上雖然提到電影片長時大都以播放時間作為衡量,但在業界溝通時卻是以膠卷的英尺長度作為基準。在日本的電影界,由於日本的傳統長度單位「」(しゃく,Shaku,一尺約為303.03mm)約和英尺(foot,304.80mm)相當,因此常以「尺」作為業界對電影長度的專用術語,甚至引申作為「時間」的代稱。

注釋

參見

外部連結

Tags:

尺 演變尺 衍生意涵尺 注釋尺 參見尺 外部連結中國寸口日本朝鮮半島東亞殷代越南

🔥 Trending searches on Wiki 中文:

伊丽莎白二世Believe-為你架起的橋樑-雍正帝迪丽热巴·迪力木拉提東京喰種斯蒂芬·库里許瑋甯电磁弹射器中国中央电视台唐朝贾玲INFJ唐振剛咒術迴戰羅映姬张婧仪菅田將暉广东省杀人者的购物中心許光漢塞尔维亚阿信 (電視劇)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朱江E-Hentai三体 (小说)对习近平的争议李现回到那一天巡迴演唱會承欢记EXO朱元璋五子良将朴敘俊各国人均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列表一例一休2024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FC-31怪獸8號鍾易禮张紫妍九龍城寨·圍城梦华录魏哲鸣李显龙阿努纳奇蔡思韵張韶涵瑞恩·高斯林985工程乌克兰背着善宰跑比特币郭書瑤Instagram李宗盛一樓一鳳端午节朴智恩 (編劇)蕭美琴三体 (2023年电视剧)人工智能無職轉生~到了異世界就拿出真本事~角色列表迈克尔·乔丹科學超電磁砲道士下山PSG Talon森田望智拿破仑一世中国东方航空5735号班机空难神耆小子哈尔滨一九四四陳懿德張國榮梅州市可憐的東西 (電影)張惠東宋仲基🡆 More